一、概念
登革热(Dengue fever,DF)是由登革病毒(Dengue virus,DENV)引起,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、全身疼痛、皮疹、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,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。
二、流行病学
(一)传染源。
登革热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。
(二)传播途径。
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。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。
(三)易感人群。
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部分人发病。登革病毒感染后,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,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。
(四)流行特征。
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,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三、临床表现
潜伏期一般为1~14天,多为5~9天。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,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、极期和恢复期。多数病例病情较轻,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,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,表现为严重出血、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。
四、预防
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。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,切断传播途径,如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清理卫生死角,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,降低蚊媒密度;社区居民家中使用纱窗纱门和蚊帐蚊香等;外出使用驱蚊剂,避免伊蚊叮咬。对居家患者,应指导其实施防蚊隔离措施,控制登革病毒传播。医院收治病房、院内和医院周围要开展杀灭成蚊措施;病房及值班房间安装纱门和纱窗。医务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,使用驱避剂等预防蚊虫叮咬。
(责任编辑:admin)